就在美国财政部预计将无力偿还国家债务前两天,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已经国会两院批准的有关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和预算的所谓《2023年财政责任法案》。
至此,持续数月的两党争斗告一段落,潜在的美国政府首次债务违约得以暂时避免。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相关资料图)
签署该法案后,拜登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刚刚签署了一项两党预算协议,防止有史以来第一次债务违约……现在,我们将继续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
△拜登在社交媒体上发文
从字面上看,这俨然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但至于美国将如何“继续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人们真是看不明白了。
美国政府再次面临“关门”危险?
根据这份已经成法的两党协议内容,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在2025年1月1日之前将暂停设置,以满足2024年11月大选前的政府借贷需求,确保下一次关于债务上限的党派争斗不会干扰总统选举。
作为交换,共和党人要求通过在继续增加国防开支的同时削减其他预算的方式,限制今后两年的政府开支;同时,税收将不会增加。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截图
既要不增税,又要在未来两年削减除军费外的政府开支,受影响的会是谁呢?
分析普遍认为,由于近些年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和就业采取了无节制开支措施,“非国防可自由支配支出”的断崖式受限将不可避免地影响金融市场流动性,给本就饱受高利率影响的美国经济带来新的冲击。
与此同时,通胀率仍居高不下,而美联储加息造成的影响也在经济中蔓延扩散,且3月以来数家银行倒闭引发的信贷紧缩后果仍难以衡量。
△路透社:美联储日前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褐皮书)显示,近几周以来,美国经济前景较以往更为低迷,就业增长“出现冷却迹象”。在一些地方,由于需求疲软、不确定性增加,不少企业已计划暂停招聘或开始裁员。
不该挥霍的时候挥霍无度,真需要用钱的节骨眼上反而无钱可用。这就是美国两党债务上限法案的真实“功效”。
这还不算完。
由于共和党强硬派坚持认为两党法案中对民主党人妥协过多,要求拜登政府削减支出的力度不够,一些共和党众议员已建议,该党可以利用拨款程序来争取更多的让步。
要知道,债务上限只是让政府有能力借更多的钱来支付已经产生的账单,它本身并不为政府提供资金。为政府提供资金主要靠的是国会拨款。
也就是说,如果在10月1日新财政年度到来之前,国会不能顺利通过支撑政府运作的新财年拨款法案,政府就会再次面临“关门”危险。
△共和党众议员托马斯·马西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威胁称:“提高债务上限的条件是总统通过不透明的谈判做出让步,这是完成任务的一种方式。但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强大的国会工具,比如拨款程序,更透明、更精确地控制政府支出”。
“同样的危机迟早会再次出现”
两党吵到最后一刻达成的妥协,换来的不过是把问题的解决拖到两年以后。
这只说明一点:对美国的真正威胁不是“美债炸弹”,而是永无休止的“党争炸弹”。
正如《纽约时报》所说,尽管两党达成了债务上限协议,但由于双方都有诉求没能得到满足,党争局面未来仍可能重现,而债务上限问题也将在2025年后卷土重来。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归根结底,美国之所以有债务上限、债务上限之所以成为一个党争问题,都是“债”闹的。
相比债务上限之争,现在更多人关心的是,美国欠的债还要膨胀到什么程度,以及“借新债还旧债”的模式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美债“野蛮生长”,是因为有美元霸权做后盾。利用这个霸权,美国可以通过利率升降转嫁自身风险、收割全球财富,还可以任意对他国滥施单边制裁。
时至今日,美国欠的债已直逼32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而只要美国积累债务的方式不变,美债注定将只多不少。
有评论指出,美国目前的财政状况已非常糟糕,而两党债务上限协议并不能解决失控的债务问题。这一幕后交易的最大输家是美国民众,而民众已经厌倦了美国的“聋哑政客”。
△福克斯新闻网报道截图
从全球视角来看,一轮接一轮的债务累积、一次又一次的两党债务上限之争,早已将美国政府信用侵蚀殆尽。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日前表示,尽管美国通过了债务上限法案,但考虑到美国最近政治僵局的全部影响以及中期财政和债务走势,美国的信用评级仍将被维持在“负面观察”状态。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报道截图
《印度时报》刊发社论指出,由于美国货币和债务市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作用,美国两党此次所展示的边缘政策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对印度等其他国家也有影响。
社论称,由于那些让美国金融市场和美元成为全球金融体系支柱的政治惯例“几乎已经瓦解”,当2025年1月对债务上限的暂停结束时,美国再次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仍然很高。
△《印度时报》:自1960年以来,美国债务上限已经提高了78次
美国“市场观察”网站的评论文章直言,随着债务上限从维持政府运作的小事变成了政治足球,“刚刚被化解的危机(踢下的罐子)迟早会再次出现,那时它将更难处理”。
“归根结底,只要不废除债务上限,并将所有支出纳入预算和拨款立法,美国的债务违约危机就永远不会有最后一次。”
△美国“市场观察”网站报道截图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环球深观察》
策划丨王坚
记者丨王雨芊
编辑丨杨楠
签审丨王坚
监制丨关娟娟